金年会-赵继伟,国内球员上场时间应靠实力争取,球员流动与竞争才是关键
中国篮球界再次掀起一场关于国内球员与外援之间上场时间分配的讨论,辽宁男篮核心后卫赵继伟在一次公开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国内球员的上场时间不该是金年会外援让出来的,而是要通过自身实力去争取,球员需要流动和竞争,这才是篮球运动健康发展的根本。”这一观点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球迷、媒体和业内人士纷纷就此展开热议。
赵继伟的言论直指中国篮球长期存在的核心问题:外援政策与国内球员成长之间的平衡,近年来,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中,外援往往占据大量上场时间和关键球权,而国内球员则常沦为配角,据统计,上赛季CBA外援场均上场时间超过30分钟,而国内球员中仅有少数明星球员能获得类似机会,赵继伟强调,这种依赖外援的模式虽能短期提升比赛观赏性,却可能抑制国内球员的成长,尤其是年轻球员的潜力开发。
“上场时间不是施舍,而是赢得的。”赵继伟在采访中举例说明,自己从青年队到国家队的一路成长,正是通过不断竞争和努力才获得机会,他回忆道,早期在辽宁队时,队内拥有高水平外援,但自己从未指望通过“让时间”来进步,而是通过加练和比赛中的表现赢得教练信任,这种竞争意识让他逐渐成为球队乃至国家队的核心后卫,赵继伟认为,国内球员应摆脱“保护伞”思维,主动参与高强度的竞争,才能真正提升水平。
球员流动与竞争机制是赵继伟观点的另一重要维度,他指出,中国篮球需要更开放的转会市场,让球员通过流动寻找更适合的发展环境,CBA的球员流动率相对较低,许多球员长期效力于同一球队,缺乏变化和挑战,赵继伟以NBA为例,强调其高流动性如何促进球员成长和联赛活力。“如果球员总是待在舒适区,没有压力去证明自己,整体水平就很难突破。”他呼吁联赛管理层优化转会政策,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这一话题也引发了关于外援政策的反思,CBA自引入外援以来,一直存在“双刃剑”效应:外援能提升联赛的激烈程度和商业价值,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国内球员边缘化,赵继伟表示,外援不应被视为“敌人”,而是竞争的一部分,国内球员需要与外援同场竞技,学习他们的技术和职业态度,但同时要通过实力争夺上场时间,他建议联赛可以考虑调整外援使用规则,例如限制外援上场时间或增加国内球员最低上场时间保障,但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国内球员的自主竞争力。
球迷和专家对赵继伟的言论大多表示支持,前国家队主帅李楠在接受采访时称:“赵继伟点出了中国篮球的根本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保护主义,而是开放竞争。”一些球迷在社交媒体上热议,认为国内球员如能像赵继伟一样敢于竞争,中国篮球的整体实力有望提升,但也有反对声音认为,现阶段国内球员水平参差不齐,完全放开竞争可能导致部分球员失去机会,需循序渐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赵继伟的观点与中国体育改革的整体方向一致,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推动“体教融合”和职业化改革,强调通过竞争激发活力,篮球作为集体项目,尤其需要建立健康的人才生态系统,球员流动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促进不同风格和战术的交流,从而提升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赵继伟的发言或许会成为中国篮球改革的一个催化剂,联赛管理层已表示将评估外援政策,并考虑引入更多促进球员流动的措施,各俱乐部也开始重视青训体系建设,减少对外援的依赖,正如赵继伟所言:“只有当我们每个国内球员都敢于竞争、勇于流动,中国篮球才能迎来真正的崛起。”
赵继伟以自身经历和洞察,为中国篮球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上场时间靠实力争取,球员流动促进竞争——这不仅适用于篮球,也是所有体育项目乃至职业生态的普遍真理,中国篮球的路还很长,但有了这样的声音和思考,未来值得期待。
评论留言